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在线,久久免费视频网址,999精品色在线播放,国产96视频在线观看

首頁 > 正文

追求真善美是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初心擔當

2024-06-05 15:19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我國手機網民的數量已經從2000年的2億增至2023年的10.92億,網絡覆蓋率達77.5%。我們正在經歷信息革命給新聞傳播業帶來變革的時代。在黨和國家的引領下,主流媒體始終緊跟時代的步伐,擁抱改革、直面挑戰,每一次最危險的新聞現場、每一個最復雜的社會議題,每當百姓最需要的時候,都有新聞工作者忘我無畏的身影。大家用筆和鏡頭,構建了新時代美好圖景。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速,我們的新聞從業者、新聞媒體、監管機構、行業管理者等,不僅要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還要牢牢抓住輿論陣地主動權。我們應該怎么辦,就本次會議討論的議題,做如下分享:

  一、主流媒體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為求快、搶首發而放棄扎實調查。在實際媒體工作情境中,有媒體有時為了搶新聞、搶熱點,將網絡上抓取的素材,未經調查與核實便轉發出去,甚至做出猜測性報道,但須知,即使在未做任何評論的情況下,轉發即代表了關注,關注即表達了態度,在網絡輿論場上,任何一個節點的點擊都可能引爆聲量。因此,每逢熱點事件錯綜復雜的時候,恰恰應該由權威媒體給出真相。主流媒體和新聞記者的表達,極大地影響著網民。在這一點上,主流媒體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將單純流量作為主要考評依據。有媒體將單純流量和績效、年終獎掛鉤,夸大流量價值,形成“唯流量”的畸形流量價值導向機制,而忽略了新聞工作者背后默默無聞的基礎工作。網絡流量的形成有著復雜的機制,爆款新聞往往存在于爭議性社會議題中,客觀理性的聲音和“雷言雷語”都會表現出較高的聲量。新聞人需要一直追問,我們到底想讓受眾聽到什么?不能只比誰聲音大,還要比誰的聲音全面客觀。要把流量變成留量,把觀看變成好評,在提高媒體聲量的同時,更要提高聲譽和公信力。

  3、不是所有的消息都適合進入大眾議題傳播。不能讓廣大受眾獲益的新聞議題要三思。以醫學科技新聞報道為例,不是所有報道學術進展的議題都適合大眾媒體開展解讀與報道。科學研究是一種不斷深化的可能行研究,科研結果如不做好充分解讀,很容易使受眾理解為是結論性觀點。向大眾普及推廣的科學知識是經過充分時間和案例考驗后,嚴謹總結下來的行業共識,且有明確的邊界限定。僅僅為了迎合社會關切,把科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按照結論的方式將給老百姓聽,而且沒解讀到位,會形成新的誤區和焦慮。

  二、改進建議

  1、求真:要求真務實不要井底觀天。“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毛主席的教誨,應該是新聞工作者的座右銘。調查研究就要千方百計接近新聞現場,相關部門也應該建立聯動機制,不要怕事怕麻煩,要為調查報道提供支持,攜手共進。

  這里給央媒的記者點贊。舉個例子,在2021年宣傳報道“七一勛章”獲得者、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辛育齡時,我們向新華社等主流媒體提供了醫院資料庫中的歷史,內容是尼克松團隊訪華期間觀摩辛育齡教授主刀開展的針刺麻醉手術的場景。新華社一位年輕記者反復核實照片和圖注,翻閱大量文史資料,查閱新華社圖片庫中尼克松訪華團照片,采訪當時共同開展手術的醫生,最終核準了照片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保證了報道的準確性。我們為這位記者同志的認真勁所感動,從此將這個故事作為提醒自己的好鏡子。

  2、揚善:要懲惡揚善不要助推情緒。情緒傳播是互聯網社交傳播的新常態。網絡新聞是社交媒介,而社交更追求共情,網友關心真相,更在意態度。新聞被貼上名人、倫理標簽容易成為熱點“被圍觀”。此時新聞工作者既不應添柴助燃“共情”,也不能滅火壓制情緒,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主流價值觀,保持冷靜分析,進行降溫疏導。同時,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當前,亟待推出網絡輿論治理的法律法規,提高造謠、傳謠犯錯成本,讓網絡言行規范、有章可依。

  3、美美與共:寬容多樣的存在,避免輿情焦慮。個別管理者存在一定的輿情焦慮,一有風吹草動就擔心波及自身,在管理上“簡單粗暴”。應該有寬容的視角和勇敢的擔當,給予一線記者應有的報道空間,在他們博出圈、有困惑的時候,給予支持、引導和幫助,做記者堅強的后盾。在網絡傳播中,既要堅持審慎的態度,也要營造網友喜聞樂見的報道語態,用生動、接地氣的力量,用真善美的情懷,去贏得受眾的信任和喜愛,唱響最美主旋律。(本文為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委員宋樹立在“全媒體時代如何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專題評議會上的發言,刊發時有刪改)

責任編輯: 楊涵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413107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