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Close
近日,警方通報“秦朗巴黎丟暑假作業”系擺拍引流,再次引發社會對于治理網絡謠言的關注。(4月25日《法治日報》)
從“全網找秦朗”到“全網封殺退網”,這起“丟作業”的鬧劇雖然落幕了,但這類網絡謠言日益泛濫,也引起不少人警惕。雖然披上了短視頻的新外衣,它們同樣鐘愛黑底黃字做標題,也不講究新聞要素是否齊全,有的更是粗制濫造、不知所云。然而,正是這些品質低劣、沒有靈魂的“新聞”,卻把黃金三秒法則玩得明明白白,獲得大量流量與關注。而在“流量可變現”的當下,有了如此簡單可復制的“流量密碼”,它們便以成千上萬種形式冒出。可這類似真似假的內容,恰恰也是各類網絡謠言滋生的溫床。
無利不起早。大部分網絡謠言皆因追逐流量而起,切實斬斷這些“毒流量”變現利益鏈,無疑是精準打其“七寸”。對此,除了要打臺前嘩眾的“小丑”,更要揪出背后的“推手”。正如此次的“秦朗丟作業”事件,網紅背后的MCN機構也要承擔相應責任。該封號的封號,該清退的清退,唯有讓造謠傳謠者付出應有代價,那些包裹著謊言、謠言的新聞,才會有所忌憚。
(廣州日報評論員 陳文杰)
責任編輯: 韓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