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出實招 新聞援助暖人心
中國記協建設更有溫度的新時代“記者之家”
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是中國記協向廣大新聞工作者傳遞關心關懷、建設溫暖“記者之家”的重要舉措和品牌活動,自2014年設立以來每年對因履行新聞采訪報道職責不幸殉職、受傷或重病的新聞工作者及其親屬進行援助。十年來,援助項目實施辦法幾經修訂,援助流程更加完善,援助范圍不斷擴大,援助金額逐年增長,援助效果日益顯現,以實際舉措關心關愛新聞人身心健康,努力將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中國記協真正建設成為“記者之家”的殷切囑托落到實處。
以實際行動關愛新聞人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4月22日,中國記協宣布對參加蘆山地震報道的主要新聞媒體記者給予援助,給7名受傷記者發放援助金、進行心理輔導、組織集中休療。2014年1月,在中宣部、財政部、民政部大力支持下,中國記協發布《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實施辦法》(簡稱《實施辦法》),將每年度對因公傷亡新聞工作者提供必要援助這一舉措制度化、長效化,引導新聞工作者弘揚職業精神、履行職責使命。
十年來,中國記協不斷擴大援助覆蓋面,累計對311家新聞單位因履行新聞工作職責殉職、傷殘或重病的565名新聞工作者發放援助金2515萬元。援助范圍覆蓋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20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全國性行業類媒體,以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91家地方新聞單位,基本實現了對各級各類新聞單位的全覆蓋。
2017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在阿拉木圖舉辦,新華通訊社體育新聞編輯部記者徐征采訪冰壺項目。
2019年10月10日,湖南湘西州團結報社專題部編輯石健(左一)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采訪任弼時的女兒任遠芳(右一)和女婿武盛源(右二)。
2019年9月,四川封面新聞國內部新聞采訪中心記者刁明康(左)在新疆哈密采訪邊防警察。
援助項目體現了黨中央對新聞工作者的關懷和厚愛,成為中國記協為新聞界提供的備受歡迎的品牌服務。江蘇、福建、廣東等地方記協同志表示,援助項目實施以來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為新聞工作者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困難,真正起到了雪中送炭、濟困扶危的作用。內蒙古呼和浩特日報社一名負責同志說,基層新聞工作者常年扎根在一線、奔波在路上,非常敬業也非常辛苦,中國記協能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施以援手,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極大鼓舞。“唯有更努力地工作、更踏實地生活,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踐行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與價值,方能回報這份沉甸甸的愛。”湖南湘西團結報社石健如是說。
他們將一生獻給新聞事業
在改進創新援助工作中,中國記協以突出導向作用為著力點,向增強“四力”要求、履行職責使命、為黨的新聞輿論事業做出積極貢獻的新聞工作者給予更多關注和保障。
2017年8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社記者賀笑天,鄭州市垃圾處理體驗式采訪現場。
遼寧大連日報社王曉飛值守夜班審改稿件。
近些年,有多名參與戰役性宣傳報道任務的優秀代表和堅守關鍵艱苦崗位的采編骨干得到中國記協援助。他們有的堅守崗位,直到生命最后一刻。2019年6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周泉泉在廣東珠海擔桿島海防一線采訪中不幸因公殉職,中國記協追授她“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號召新聞戰線向周泉泉同志學習。有的服務大局,壯大主流輿論聲音。從記錄改革開放40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脫貧攻堅平凡英雄,到報道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涼山木里縣森林火災救援,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刁明康一直堅守采訪一線,見證重大新聞現場。有的扎根基層,心系百姓冷暖。新華社普布扎西走遍了西藏74個縣區和2000多公里長的中印邊境線,遼寧阜新市傳媒中心陳萬久、安徽廣播電視臺黃美娟等穿梭大街小巷,深入社區村居,行走在田間地頭,用“腳底板”跑出好新聞。有的迎難而上,扛起“急難險重”。吉林日報社錢文波、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賀笑天、湖北荊州廣播電視臺王瑾等負責衛生、防汛、抗旱等應急口線報道,不畏艱險、沖鋒在前。有的關注民生疾苦,履行輿論監督職能。山東青島日報社徐瑞蔓、青海廣播電視臺馬驥、寧夏石嘴山市新聞傳媒中心何玉明等采寫編播了許多反映老百姓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報道,在政府和群眾之間搭建溝通橋梁。黑龍江大興安嶺日報社楊芳、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許康寧、陜西城固縣融媒體中心李繼紅等轉戰新媒體戰場、探索融合轉型,人民日報社杜一菲、云南日報報業集團熊燕、新疆廣播電視臺郭凱等投身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商報社徐艦、山西五臺縣融媒體中心孟偉平、貴州遵義市廣播電視臺余萍等躬耕采編三十載、愛崗敬業辛勤耕耘,解放軍報社馬越舟、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徐恒炯、江西宜春日報社吳曉娟等堅守夜班十余年、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詮釋對新聞工作的無限熱愛和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惠及更多新聞工作者
在援助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國記協及時總結遇到的共性問題和困難堵點,認真研究《實施辦法》的修訂方向和操作細則,會同相關部門開展深入調研,強化導向引領、細化組織實施、拓寬援助半徑,使新聞工作者的呼聲有回應、有落實。
山東德州日報社任立松在農村社區采訪,與群眾親切交談。
2018年3月,中國記協對《實施辦法》進行第一次重大修訂,將為新聞采編提供直接服務的廣義新聞工作者等納入援助范圍,增加了積勞成疾罹患大病、身患重病導致家庭生活困難等援助條件,修訂后的《實施辦法》受到新聞界的高度關注,援助人數和援助金額逐年攀升,進一步擴大了援助項目的覆蓋人群。
2022年12月,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許康寧在第1眼新聞編輯部工作。
2021年,中國記協啟動《實施辦法》第二次修訂工作,并于2022年4月正式發布。此次修訂進一步彰顯援助工作的導向引領作用,突出中國記協作為人民團體的鮮明政治屬性,向踐行“四向四做”、落實增強“四力”要求、扎根基層一線的新聞工作者給予更有力扶持。新修訂的《實施辦法》放寬了申請時限,簡化了申報流程,并就審核依據標準、申報材料清單、提示注意事項等專門制定了申報工作細則,強化了援助工作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為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申報打開了“方便之門”。
2012年,云南日報報業集團熊燕(左三)在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采訪。
為緩解援助金不足、難以適應新聞界實際需求的問題,在積極申請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的基礎上,自2022年起,中國記協攜手公益力量,同中國石化、上海蔚來等開展合作,接受愛心捐贈,加大援助力度,探索調動匯聚多方社會資源,助力新聞工作者權益保障工作。
中國記協網開設“新聞援助”欄目
2023年,中國記協進一步暢通援助項目應急申報渠道,在中國記協網“新聞援助”欄目顯著位置和中國記協官方微信公眾號服務專區開通“一鍵直達”功能,方便新聞單位及時向中國記協反饋報送有關新聞工作者因在搶險救災一線和重大新聞現場開展宣傳報道工作遭受傷害急需幫助的訴求, 為奔赴一線的新聞工作者構筑起堅強保障。
打通援助“最后一公里”
中國記協通過開展上門慰問、主動回訪、實地調研、宣傳闡釋等措施,努力把援助工作做細做深、做實做精,讓援助工作更具情感溫度和人文關懷。
多年來,中國記協和地方記協負責同志多次專程看望、上門慰問因公殉職的新聞工作者家屬及部分重傷重病的新聞工作者,送上冒著熱氣、帶著體溫的援助金,讓受援助對象真切感受到來自記協組織的溫暖,打通援助項目的“最后一公里”。
中國記協多次由黨組領導帶隊,深入基層開展專題調研,研究改進創新援助工作的對策建議。2017年7月,中國記協黨組領導在調研中了解到山東青島早報社體育部已故記者馬洪文和廣西桂林電視臺總編室已故編輯張毅的事跡,督促當地記協和所在新聞單位迅速申報,使這兩位新聞工作者的家屬及時得到援助。
2018年10月23日,浙江記協召開“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改進措施調研座談會,張百新書記(右二)、王小英副主任(右一)和權益保障處干部同當地新聞界代表開展交流討論。
2018年10月23日,中國記協在浙江召開研究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改進措施專題調研座談會,就改進修訂《實施辦法》和創新援助組織實施聽取收集意見。中國記協黨組領導和國內部有關同志同新聞界代表展開深入的交流討論,了解掌握一線新聞工作者遇到的實際困難,聆聽記錄大家對改進創新援助項目和中國記協權益保障工作的寶貴建議,還實地走訪慰問了部分老新聞工作者,集思廣益,讓援助工作更有溫度、更接地氣。
為使廣大新聞工作者能夠更加詳細了解《實施辦法》修訂情況、便于各新聞單位組織開展申報,中國記協推出了《讓援助項目惠及更多新聞工作者——中國記協負責人介紹<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實施辦法>修訂情況》《突出新聞援助導向作用 惠及更多新聞工作者》《@新聞人 2023年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申報指南來了》等圖文并茂的解讀性文章,對《實施辦法》的歷次修訂起因、主要修訂內容和具體考慮因素等進行了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地解釋推介,有效提升了援助項目在新聞界的知曉度和美譽度,切實增強了新時代“記者之家”對新聞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鐘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