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在线,久久免费视频网址,999精品色在线播放,国产96视频在线观看

首頁 > 正文

周秋含:不會做主持人的編輯不是一個好記者|“長韜”獲獎者的追夢故事

2023-02-24 16:38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編者按:2012年11月29日,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深情闡述中國夢,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和強烈共鳴。十年來,新聞人牢記囑托、懷揣夢想,以人民為中心,以奮斗為姿態,扎根基層,踐行“四力”,不斷書寫新聞事業嶄新篇章,匯聚奮斗前行精神力量。

  中國記協網編輯部特別推出“新聞追夢人”專題策劃,分享新聞工作者在新時代新征程的追夢故事。首批推出“‘長韜’獲獎者的追夢故事”系列報道,邀請長江韜奮獎獲獎者講述自己的初心和夢想、使命和擔當。讓我們一起在黨的二十大擘畫的新征程上,同心筑夢,并肩追夢!

  一晃,我做新聞這一行,已經25年了。

  這些年,很多我曾經的同事早已轉行,有的還成了“獨角獸”企業的掌門人。我的團隊里,記者編輯也是進進出出,有人適應不了媒體的要求、節奏和壓力,也有人在磨練中成長,成為團隊的中堅力量。

  很多時候我在想,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新聞人,我們又當如何去培養年輕一輩的新聞人。

  有一次,我加完班從辦公室離開的時候,在電梯里遇到了一位實習生,當時電梯里只有我和他。我看過他的簡歷,也看過他的稿子,是個挺優秀的孩子。他猶豫著想要開口跟我說話,大概是因為緊張,還喊錯了名字,管我叫張總。我樂了,說:“我是周秋含,想跟我聊啥隨時歡迎來6樓辦公室找我。”

  第二天,這個孩子敲開了我辦公室的門,他開門見山地提了一個問題:我到底應該成為什么樣的新聞人?

  堅守初心?

  這個問題,25年前我也問過自己,而后也一直在尋找答案。

  1998年,學計算機的我“不務正業”,對文字比芯片更有興趣,畢業后進了重慶晚報。第一次采訪,我和同事坐了近一天的船,后面又轉汽車,去重慶巫山報道出土了我國境內最早人類化石的龍骨坡,還有后來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山踩堂戲。當我的第一篇報道白紙黑字地出現在報紙上,還帶著新鮮的油墨味,我品嘗到了成就感。

  從IT男到新聞人,跨度不小。我是個很喜歡探索新事物的人,要不然也不會有這一番折騰。后來從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我和團隊做了很多探索,不管是宏大敘事的微觀表達,還是新聞報道的創新創意,再或者技術運用的鮮活呈現,都努力想要奔跑在時代前沿,就像我熱衷于跑步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的,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我們選擇了新聞這一行,就要在這一行里堅守,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自己的價值。不求能驚心動魄,但求有一天老了回憶起自己這輩子做新聞人,曾經留下過文章,改變了這個世界,哪怕只有一點點。

  即使現在,你筆下沒有妙筆生花,鏡頭里也沒有驚心動魄,但熱愛仍可抵歲月漫長。

2020年3月,周秋含(右三)在重慶市巫溪縣采訪,參加當地“院壩會”。

  內容為王

  做新聞這些年,我見證了傳統媒體的盛衰,也見證了新媒體形態、傳播平臺的迅猛發展,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得越來越便捷。但無論如何,高品質的內容依然是“稀缺品”“硬通貨”。不管時代怎么發展,傳播生態怎么變,內容是我們不變的初心,必須堅守。

  我和我的團隊一直以來有個共識:一定要堅持“內容為王”,把視角對準普通老百姓。因為鮮活的新聞來自街頭巷尾、來自尋常人家。我們堅持了8年的《百姓故事》欄目,采編團隊到基層去,到每個區縣鄉鎮去挖掘故事。這個欄目獲得第2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到現在已經做了700多期,我們還在繼續。

周秋含(右三)在“走轉改”中與老鄉們在一起。

  同年,我們的專題作品《絕壁上的“天路”》獲第2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個作品聚焦重慶市巫山縣下莊村耗時7年犧牲6人修就8公里“天路”的故事,把脫貧攻堅一線普通老百姓那種不等不靠、頑強奮斗的精神講得淋漓盡致。往返下莊村一次要七八個小時,我們的團隊兩進大山,在山路上遇到過險情、在采訪中遇到過突發,大家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做新聞沒有捷徑,做好每一次采訪、寫好每一篇稿子,它們都是你未來成就自己新聞理想的基石。

周秋含(右)在重慶市涪陵區“院壩會”直播報道中。

  不斷創新

  新聞不“新”何以為“新聞”?創新是新聞進步的靈魂。說起來,當下的新聞人是幸運的,在這個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里,有很多可以施展的空間。現在的技術那么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2015年,恰逢抗戰勝利70周年,我們團隊推出了《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我們用“穿越直播”概念,“穿越”回抗戰時期,以網絡直播的形式,通過多媒體手段報道還原70年前的歷史場景。后來,這個作品獲得了第2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這也是重慶新聞界第一個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2019年1月,周秋含(左一)參與2019重慶兩會直播報道。

  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前提下,越來越多新鮮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被我們運用到新聞作品中。2020年國慶節期間,我們做了一場跨越國界、穿越時空的AR音樂會直播——《五個人的樂隊 “一個人”的演出》。這場音樂會的主角,原本是澳大利亞小伙菲利普。但遺憾的是,他因病去世,不能實現開音樂會的夢想。受益于菲利普的器官捐贈,5位延續著他生命的中國人登臺演出,共同完成他的心愿。在這個作品里,我們首次利用了AR虛擬成像技術,讓已故的菲利普“復活”在舞臺上與五人同臺演奏。

  這些優秀的融媒體作品,源于我們的團隊里有著一群勇于創新的新聞人。

  新聞人可不僅僅是編輯,也不僅僅是記者。“不會做主持人的編輯不是一個好記者”,這是我們采編隊伍里經常說起的一句話。我們的記者,能挽起褲腳下到水田里采訪農民,能坐在辦公室里做后期剪輯,能拿起話筒當主播帶人打卡城市熱門景點,能沖到抗洪救災一線帶來鮮活報道。

2020年11月,周秋含在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演講。

  離開我辦公室前,那位實習生對我說了心里話:“我很多同學畢業都不想做新聞了,覺得記者已經江湖地位不保,人人都是自媒體,記者價值不大了,您覺得呢?”

  當然不是!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主流媒體提供的信息越是重要。我們要傳遞給公眾的不止刻板的單向發布,還要有更多的鼓舞和溫暖。

  時代大潮中,發展迅猛,變革空前,每個個體努力前行,都不容易,焦慮、疲憊的情緒在所難免。作為媒體人,我們記錄時代前行的步伐,也展現一路上的美好與溫暖,給人前行的力量。2020年初,在很多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感到茫然和悲傷,甚至海外妖魔化我國抗疫時,我們團隊制作推出的短視頻《待春暖花開,我們再看車水馬龍》,講述空城背后其實是齊心抗疫,以正視聽也傳遞感動,傳遞力量,很多人看完熱淚盈眶。一些海外僑胞看后,得知祖國安好,安心且更有信心,這讓我們更堅定媒體人的責任與價值。

  最后,我回答了那位實習生一開始的問題。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請你務必做有良知的新聞人,保持初心、勇于探索并且保持熱愛。

  愿每一個求索在路上的新聞人,不負熱愛,奔赴山海。(作者周秋含系重慶華龍網總裁、總編輯,高級編輯)

  本期編輯:陳果靜 呂彩虹 劉勝男 張君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 張澤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9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