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不是“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是馬克思有關新聞真實性的著名論述。其重要意義在于,不僅要求新聞內容的客觀真實,而且揭示了實現新聞全面真實的思想方法和指導原則。
1842年12月28日,《萊比錫總匯報》因為此前刊登批評普魯士國王的信件,在普魯士境內遭到查禁。為此,馬克思寫了一組共7篇文章表達抗議,分別刊登于1843年1月1日至16日期間的《萊茵報》上。其中一篇題為《好報刊與壞報刊》的文章寫道:“究竟什么樣的報刊(‘好的’或‘壞的’)才是‘真正的’報刊?誰是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而誰是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呢?誰在表達社會輿論,誰在歪曲社會輿論呢?因此,誰應當受到國家的信任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91頁。]
當我們把馬克思的幾個設問聯系起來理解,可以看出,馬克思心目中的“好報刊”標準,應當是通過符合事實的報道,正確地“表達社會輿論”。不過,所謂“社會輿論”絕非一兩個人的看法和意見;而得以形成正確“社會輿論”的事實基礎,也絕非一兩件孤立或偶然的事實表象。任何新聞報道,都是出自新聞記者和編輯的手中,而且植根于具體和個別的新聞事實。因此,馬克思在這里提出的問題,關乎對新聞真實性的全面理解。
辯證地看待事物是真實新聞報道的方法要求。“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采用現今更為具體和清晰的表述,就是要求新聞報道應當體現事實局部真實和總體真實的統一、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統一。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看來,新聞報道的局部真實和總體真實、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具有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體現著不同視野和不同層面的真實性要求。
首先,事實真實是新聞真實的基礎。事實是新聞報道的基石,這就要求新聞報道必須在新聞要素、背景材料、細節、過程和人物心理活動等一切方面,滿足真實準確的要求。換句話說,“內容上的新聞客觀”是新聞準確性的基本要求,越是尊重事實的客觀性,越能確保新聞的絕對真實,新聞也就越有說服力。如果違背了客觀事實的準確性,也就從原則上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對事實本身的任何夸大、縮小、歪曲,都會造成報道的失實。例如,我國“大躍進”運動時期,新聞單位對農業生產有諸多夸大的報道,《人民日報》在1958年8月13日的頭版頭條刊登了《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 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的新聞,嚴重違背了事實的準確性原則和農業生產的常識,嚴重傷害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媒體的公信力。
但僅僅尊重事物的客觀準確,也不能達成全面的新聞真實。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事物都是錯綜復雜的,因此對于新聞報道而言,簡單的新聞事實有時并非總能展現事物的整體和本質。從錯綜復雜的事實中選擇出能反映真相的材料,從光怪陸離的事實表象看到本質真實,是對新聞真實性的另一要求。正如列寧于1917年1月所撰《統計學和社會學》一文中所說:“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境。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頁。]列寧的論述指出了新聞真實的本質,如果只看局部不看總體,那么對事物的看法必然是偶然的、片面的、歪曲的,最終,新聞報道就會失去真實性。
其次,任何新聞報道總是由具體的新聞輿論工作者來完成,其主觀意志必然影響和決定其對于事物的選擇和判斷。毛澤東同志在《記者頭腦要冷靜》一文中指出:“做記者工作的,對遇到的問題要有分析,要有正確的看法、正確的態度。矛盾有正面,也有側面。看問題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個方面。”[《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2014年版,第263頁。]新聞輿論工作者在工作中,不僅要尊重客觀事實的準確性,而且要能辯證地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通過對客觀事實的精心組織、挑選、組合,將事實傳達給讀者。但是,任何文字作品都不能擺脫寫作者的主觀影響。美國著名新聞學者本·巴格迪坎在1983年出版的《傳播媒介的壟斷》一書中論及,新聞報道的每一個環節都涉及基本價值觀念的判斷。無數事件中到底報道哪個?哪些寫進第一段?哪些被安排在頭版予以突出處理?圍繞這些問題所作出的決定,都不是真正客觀的。[文有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方面(三)》,《新聞三昧》2001年第9期。]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代表著資產階級利益的西方媒體和新聞觀,不可能站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場上說話。
所以,即使新聞輿論工作者尊重了事實的客觀性,新聞報道和評論也時常會違背客觀真實的原則,難以實現事實總體真實和局部真實、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統一。從局部看,其一件件報道或許大多是真實的,但是把這些報道聯系起來看,所描繪的情況往往不符合客觀世界的整體情況;從現象來看,其新聞內容大多是真實的,可是闡明這些現象的本質的報道,往往是不真實的,亦即不符合事物本質的本來面目。在新聞報道范圍內,即使實現了“內容上的新聞客觀”,也不一定能夠完成“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的新聞真實性要求。
例如,2015年1月7日,法國著名諷刺雜志《查理周刊》因為一再刊登有侮伊斯蘭教先知的漫畫,其位于巴黎的總部遭到伊斯蘭恐怖分子襲擊,導致包括其總編在內的多名記者和漫畫家死傷。對于這一極端恐怖主義暴行,國際世界普遍表達強烈震撼和譴責。在分析事件發生原因時,許多媒體和民眾都認為,西方媒體對于與伊斯蘭有關議題存在選擇性報道的普遍現象,未能全面完整反映伊斯蘭世界的真實狀況,從而引發世界民眾對伊斯蘭世界的誤解和廣大穆斯林民眾強烈不滿,是事件發生的直接導火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莎莉·科恩評論該事件時就認為,西方媒體對伊斯蘭世界存在報道偏見,有關伊斯蘭文明進步的報道很少,這樣建構起來的伊斯蘭世界是失真變形的,“60%的美國人連一個穆斯林也不認識,他們或許只知道媒體報道的那個充滿恐怖分子的世界。”[《CNN評法國周刊遇襲事件:言論自由不要雙重標準》,獨家網,2015年1月12日。]再如,在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中,4月9日,占領巴格達的美軍士兵以及部分伊拉克民眾將廣場中心的薩達姆銅像推倒。在美國拍攝的現場電視新聞鏡頭前,情緒激動、成千上萬的伊拉克民眾歡呼雀躍,似乎這一極富象征意義的畫面,是薩達姆政權喪失合法性及美國對伊戰爭正義性的最好注腳。然而,細心的媒體注意到:人群中高舉歡慶手勢、最活躍的那位竟然是伊拉克反對派領導人沙拉比的保鏢,那么這種激昂的情緒是否能夠代表廣大伊拉克民眾就很可疑。而且,看起來聲勢浩大的人群,當鏡頭拉開后則可以發現,不過是廣場中心美軍坦克監視下的百多人而已。以至于連一些美國媒體也不得不承認:“這不過是一個象征,不是事實,是美國導演的一場戲。”[參見《誰動了我的主權》,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2004年6月30日《世界周刊》特別節目。]這正是違背新聞本質真實的典型表現。
1905年9月,列寧在《決不要撒謊!我們的力量在于說真話!》中說,“吹牛撒謊是道義上的滅亡,也勢必引向政治上的滅亡……我們應當說真話,因為這是我們的力量所在”[《列寧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1、333頁。]。想要堅持“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就要尊重具體的事實真實,保證內容客觀,并能辯證地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系、事物的本質和發展,做到總體真實和本質真實。“內容上的新聞客觀”只是“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的基石,不能全面概括馬克思主義新聞事實觀的思想。要做到符合馬克思主義新聞事實觀,就要求不僅真實、準確地報道單個事實,而且從宏觀上真實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不僅在總體真實的前提下去追求單個事實的真實,而且努力揭示新聞事實發生發展的原因,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引導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只有這樣,新聞報道才能正確地認識、反映和影響世界,也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