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5日,內蒙古日報社記者劉春隨同內蒙古自治區對口支援湖北省醫療隊趕赴湖北省荊門市,報道醫療隊在一線抗疫的“戰況”。記者采用消息、綜述、隨筆、視頻、圖片等形式,以影響力較大的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平臺為依托,撰寫、拍攝了30個新媒體產品,其中,有15個(篇)納入“逆行手記”專欄。
這些作品包括“戰士”出征、共克時艱、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平安凱旋等內容,在一條“抗疫”主線的引領下,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描繪了內蒙古醫療隊在湖北省一線抗擊疫情的立體“作戰圖”。
“逆行手記”專欄,以記者第一視角,講述內蒙古醫療隊員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并結合荊門、武漢疫情防控實際,以理性客觀的認識,分析形勢,亮明觀點,作出防疫提醒,起到了在一線鼓舞士氣,在后方通報情況的作用。“逆行手記”所發布的內容,成為國內媒體爭相使用的素材。
《再等等,這樣的日子不會太久》《警惕病毒放“冷槍”》《莫被自由誤》3篇文章,是在湖北省疫情向好階段,以見聞敘述的方式,理性提醒民眾繼續堅持居家防護,堅持不聚集、戴口罩等,防止因疏忽大意造成不可估量后果。
專欄中的《特別旅程》一文,將記者出征的心路歷程和醫護人員的心路歷程相融合,真實反映了白衣英雄趕赴“戰場”時的義無反顧,行進途中的憂慮不安。因為真實,引發強烈心理共鳴,成為一篇“刷屏”的作品。
《匿形者》一文,描寫了在新冠肺炎病房內,內蒙古醫護人員身穿防護設備,將名字寫在防護服上進行身份識別的工作的狀態,反映出病毒傳播性強、感染防控工作是重中之重等情況,表現了醫護人員在危險面前敢于擔當、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
《ICU里的緊急救治》一文,講述了女醫生朱淑芬在治療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時發生的緊張一幕,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將患者的緊張絕望、醫生在處置緊急情況時的鎮定細膩地描寫出來,讀起來如身臨其境。此文不僅告訴受眾病毒危害之大,也樹立了病毒可以戰勝的信心。
在反映內蒙古醫療隊員和荊門市醫療隊員攜手,齊心協力共同“戰斗”的情況時,作者撰寫了《荊楚“戰場”上的守望相助》一文,講述了幾名蒙古族醫護人員與武漢、荊門當地醫護人員,以及當地患者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使“蒙古族大夫”的形象躍然而出,反映了內蒙古醫護人員大愛無疆的博大胸懷,中國人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風貌。
《今天,京山市17名患者出院,他們交給內蒙古醫療隊兩封感謝信》是一篇講述醫患關系的文章。講述了京山市同仁醫院出院患者最多的一天,醫生患者備受鼓舞,心理壓力驟然減輕,但是因為方言的原因,患者的感激之情只有通過書信方式進行。其實,從戰“疫”開始,“戰地飛鴻”就成為特有的一種交流方式和文化現象。
《戰地歌聲》是一篇隨筆,看似輕描淡寫,卻反映了疫情環境中,醫護人員為舒緩壓力,用歌聲互相鼓勵、戰勝疫情的擔當。這篇隨筆,也是針對網上“醫護人員搞開了娛樂活動”的不正確輿論而寫的,具有一定的輿論引導性。同時,也反映出歌聲在幫助患者戰勝恐懼中發揮的重要心理治療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給人民大學90后的回信發表后,記者將目光放在了醫療隊里的90后身上,采寫了《沖上援荊“戰場”的90后:我們長大了!》《荊楚“戰場” 逆行青春》兩個作品,一個是短視頻,一個是文圖結合的8名90后的抗疫故事,展現90后群體基因里的責任擔當、血管里涌動的家國情懷,在疫情下,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示著屬于他們這個年代的精神風貌,他們已經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青春載體。
總體來看,這30篇(個)作品,單個作品自成新聞點,串聯起來,便構成了“抗疫戰爭”的宏大敘事性體系,相互關聯,相互映襯,從而形成一部結構嚴謹、點面結合的重大抗疫題材作品,凸顯了創新性和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