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大胆无码视频在线,久久免费视频网址,999精品色在线播放,国产96视频在线观看

首頁 > 正文

八米陽光背后的溫度

2020-05-18 10:41 | 來源: 新聞戰線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八米陽光》深入討論因拆除違建引出的問題,邀請事件相關方作為嘉賓溝通,現場解決各方矛盾。看似是“家長里短”,卻搭建了市民和公共領域對話的橋梁,擊中了城市發展中的熱點、難點、痛點,促成了新聞輿論協調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

  ● 邵 晶 高笑冉

  北京電視臺大型訪談類節目《向前一步》的第三期《八米陽光》是該節目的代表作。節目現場3位市民嘉賓和百余位觀眾均是新聞話題當事人,節目旨在促成他們與政府部門一道,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第一時間找到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的答案,并現場解決問題,實現多方共贏。而這背后實際上是幕后團隊的一次身份轉變。

  不忘初心

  2018年初春,我們剛剛結束一檔季播節目的工作,便開始著手新節目的籌備。當時,這個節目還沒有名字,我甚至都不知道要做什么內容,只記得那時聽了一個星期關于“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的課程。后來領導告訴我們,要做的是一檔民生節目——《向前一步》,要解決的就是城市中市民和公共領域之間發生的問題,我記得當時大家的第一反應——不可能!要想探討問題,就要把相關部門負責人和當事人請到節目現場,赤裸裸地展示問題、矛盾和最真實的情緒,甚至還要當場解決。一個節目怎么可能做得到?我們想不通為什么要做一檔如此艱難的節目。

  就在我質疑節目可行性的時候,總編輯徐滔告訴我們,媒體要看到城市發展進程中必須要解答的時代命題。這些命題關系首都建設的核心戰略,也關系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這些命題是這座城市的熱點、難點和痛點,也是很多媒體不敢去觸碰的禁區。北京衛視不問“敢不敢”,只問“該不該”。這些選題雖硬,但沒有北京市政府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決心硬,因為北京減量提質發展是繞不開的選擇,這不僅是關系首都市民生活的實事,也是首都媒體必須直面、必須承擔、必須發聲的正經事。這是媒體和記者應有的眼力,更是我們一直堅持的初心。

  就這樣,在一萬個不可能當中,我們迎難而上,啟動了錄制工作。開始時,最難的就是找選題,雖然有無數個線索,但是真正配合我們錄制的卻少之又少。在沒有捷徑、沒有經驗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貼近新聞事件的第一現場。節目組分派十幾名記者到北京各個區縣,進行前期的調查采訪。當記者下沉到新聞事件第一現場后,更多的困難和問題接踵而來。所有新聞線索的當事人身份都是模糊的,我們并不知道他在哪里、他叫什么。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只能用腳去挖掘線索、尋找當事人。團隊記者兩兩做伴配合下沉到北京市石景山區,貼近城市治理第一線——街道社區。石景山區占地84平方千米,下轄9個街道。為了尋找最典型的城市治理故事,我們在各個街道轉、在各個社區走。終于,在經過近兩個月的奔波后,我們有幸挖掘到石景山魯谷街道拆違建的選題,這對于一個艱難的新生節目來說可謂是無價之寶。

  記者的使命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行動當中,拆違可以說是一項任務重、難度大的工作。因為很多違建或涉及個人利益、或牽扯歷史遺留問題,要完成這項任務,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就要硬著頭皮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八米陽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2018年6月底,在了解到魯谷街道雙錦園社區拆違工作遇到障礙后,我們第一時間趕到社區。彼時,我們并不知道當事人是誰,也不知道拆違遇阻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在小區里轉悠,與看門的大爺交流,與坐在門口聊天的大媽溝通,一點點尋找線索。原來,小區南側一條原8米寬的人行道被7號樓的鐵柵欄圈起占用,甚至還蓋起了小房,周圍百姓長期“無路可走”,過路的行人只能和機動車搶道,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當時,小區多數違建都已被拆除,可7號樓卻遲遲未拆。為了找到愿意上節目的當事人,我們試著敲開沿路十幾戶居民的家門,有的以最冷淡的方式拒絕,有的以不出鏡為由簡單跟我們吐槽幾句,找不到一位有勇氣直面鏡頭的當事人,這讓我們感到不安。如果溝通的平臺無法搭建,這期節目極可能流產。

  某個炎熱的午后,在無比焦慮之時,我們偶然遇到了兩位阿姨,她們是社區的老住戶,每天出門買菜都要經過這條路,對7號樓侵占人行道的違建意見很大。知道我們是記者,并想要通過節目解決這件事的時候,阿姨們特別激動,帶著我們滿社區地轉,協助我們了解具體情況,臨走還拜托我們一定要幫助居民解決問題。我以前從未做過民生類節目,那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作為一名記者的光榮和使命。

  從兩位熱心阿姨那里,我們得知7號樓還有13戶違建未拆,而其中一位名叫張海力的住戶,是他們的帶頭人,基層工作人員多次與他溝通,卻始終沒能勸服他拆除違建。沒見到張海力時,我們都覺得這個人肯定非常蠻橫不講理。但見到他時,卻發現他不僅說得“有理有據”,還是個熱心腸。作為違建住戶代表,他積極維護大家的權利,提出自己的訴求與質疑。

  對于節目組而言,遇到一位愿意表達觀點的當事人,如獲至寶。前期我們以記者身份圍繞違建問題傾聽他的看法。他搬出各種法律條文,列出數條相關政策。他認為,在很多問題還不明確的情況下,不能說拆就拆,到底這里屬不屬于違建?這8米人行道是屬于7號樓小區的權利范圍,還是屬于市政公共道路?要弄清楚這些問題,并且讓張海力信服,就必須跟住建委、規劃部門、城管部門等一一核實。第一次的溝通讓我們感到有些吃力,因為其中涉及法律和相關政策,我們也只能盡快補課。

  錄制前的那些事兒

  見過張海力,一切才剛剛開始,接下來就是和魯谷街道、區宣傳部、住建委、規劃部門、城管部門以及法律專家、規劃專家進行數次溝通。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繼續和支持拆違的居民與13戶違建業主溝通,找到愿意發聲的代表參與節目的錄制。

  為了解每個當事人的訴求和整個事件的細節,我和同事去了現場十多次。我們不僅要了解各方當事人不拆違的原因,還要尊重和了解他們的合理訴求;不僅要了解整個事件,而且要了解當事人的心理、性格。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才有向前一步的可能。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和細節,我們找到了因為沒有人行道在過馬路時發生車禍的大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人行道的重要意義;我們還了解到張海力有一個心結,就是在事件溝通中和街道主任產生了一些矛盾,遲遲得不到化解;我們還了解到7號樓一層的住戶,因為臨近馬路沒有安全感,需要有形式上的隔離這樣的合理訴求……許許多多這樣的小細節,都是完成節目所必不可少的。

  為了精確每一個數據,在40多度高溫的午后,我們自己進行測量。沒有專業的工具,就用皮尺一點點測量,我現在都還記得同事被汗水浸透的后背。

  大概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們向魯谷街道辦工作人員請教、與社區工作者溝通、與周邊居民交流意見……終于將整個事件和相關政策法規了解透徹,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中確定了7個相關方面參與錄制的代表,漸漸構建起節目架構,最終要實現的是在演播室搭建起兩方、三方的溝通平臺。這種錄制是無法彩排、無法作秀的,都是各方在錄制現場的真實表達。

  一場驚心動魄的錄制

  和其他綜藝節目、訪談節目不同,《向前一步》每一次現場錄制都如同坐過山車,緊張而刺激。雖然我們已經做了“百分之一千”的準備,但張海力會拆除違建嗎?會認可拆違的法規政策嗎?結果無法預設,一切都是靠著現場各方的溝通。如果當事人不“向前一步”怎么辦?這對于我們一期節目的導演來說,意味著從頭再來!

  整個錄制過程將近8個小時,我手心里都是汗,一刻都坐不住。張海力情緒激動,我也跟著緊張;他每提出一個質疑,我都生怕這次還是不能跟他完全解釋清楚。

  不過,付出總有回報,我們無數次地和當事人貼心溝通,以媒體的身份、社區工作者的視角去講解政策的剛性,這種數次串門式的溝通,讓我們和當事人成了最貼心、最要好的朋友,而這往往成為促成問題解決的關鍵。我們從“法理情”三個大方向做準備,在街道辦、住建部門、規劃部門同志以及溝通團各位成員的努力下,張海力最終理解了政策,明白了有關建筑紅線、道路紅線、用地紅線的相關政策,明確了自己所住的7號樓屬于三線合一的情況,因此,8米人行道必須還道于民。

  感到欣慰的是,我們對當事人張海力的判斷十分準確:有公民意識,甚至愿意為大家討個說法,有著北京人的善良和可愛,性格爽快、講道理。當自己的質疑被一一化解,他立刻認識到還道于民的重要性。他很理性,在最后也為臨街的一層業主提出了合理訴求——在樓房和馬路之間設立隔離。這樣的訴求也推動著整個社區的“精治”,在城市規劃師田申申的幫助下最終確定了綠色隔離的方案,不僅讓大家有了安全感,也為社區增添了綠色。

  本期節目一個最大的亮點,也是《八米陽光》最讓人感動的點,就是化解了張海力和街道辦高主任之間的誤會。兩位都是退伍空軍,在節目最后,他們用互敬軍禮的方式表達了對彼此的尊重,也讓居民和政府建立了更加緊密的關系。

  整個節目真實地塑造了基層干部的形象,通過最真實的紀實拍攝,展現出政府工作人員奔忙在一線的真實狀況:用最真誠的鞠躬表達情感,和居民同心共振,讓彼此互相理解、互相信任。這樣的真實表達,就是從人民心中最真實的愿望出發,圍繞主旋律正能量,理性開展工作,讓社會心態更加平和,從而調動各方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參與到“精治、共治、法治”的城市治理中來。

  八米冷冰冰的距離里,有分歧、有界限、有矛盾、有誤解。但通過《向前一步》我們看到了被遮住的“八米陽光”。這“八米陽光”里有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對待問題耐心有誠意;有我們節目里公開透明的討論與溝通;有社區居民和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的和解與理解;有拆除違建、還道于民的公平正義。每個人向前一步,換來了這溫暖人心的“八米陽光”。

  超乎想象的結果

  在化解了之前的種種誤會后,張海力不僅“向前一步”,主動帶頭拆除自家違建,還帶動居民完成違建拆除,8米人行道最終還道于民。節目播出后,張海力不僅成為街道的義務勸導員,還成為《向前一步》欄目的嘉賓,現身說理說法、幫助更多陷入困惑的當事人走出困境。這是當事人的一種身份轉變,對于我們記者團隊來說,同樣也是一種身份的轉變。節目中的法、理、情,也為北京各街道社區更好地完成拆違工作,持續貢獻著力量。

  《八米陽光》是《向前一步》節目的第三期,而如今這個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行的節目,已經整整播出了63期。在無數質疑的目光當中,我們踐行著首都媒體記者的守正創新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們不僅看到了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必須要解答的時代命題,也敢于觸碰難題和禁區。面對這些城市治理的難題,《向前一步》的記者敢于打開盒子,把自己裝進去、把市民裝進去,了解問題的成因,再用智慧把蓋子合上。與此同時,欄目全體記者下沉到基層一線,用腳步丈量北京16個區,走遍53個街道,深入街巷及遠郊鄉村調查300余處,累計騎行10萬多公里,6000多次入戶,800余次被拒之門外,在路邊苦等當事人近500次,日工作超過17個小時,用初心與匠心的凝結、有血有肉的筆力,讓媒體參與真正落到實處。

  《向前一步》的記者始終堅持以真實為生命,通過有效解決問題,讓當事人真服氣、真改進,真正理解城市發展的時代方位,自覺成為維護社會良好風尚的踐行者。也正因如此,《八米陽光》播出后,記者、政府工作人員和當事群眾彼此成為朋友,共同為下一個難題的破解出謀劃策,形成新聞輿論協調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

  一次向前一步,迎來八米陽光,相信在未來無數個向前一步當中,我們能化解一個又一個城市頑疾,讓陽光照進北京的每一個角落。

  (作者邵晶系北京廣播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副主任、《向前一步》總制片人,高笑冉系《向前一步》欄目組主編)

責任編輯: 趙丹
賀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90655371